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成功举办第68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暨智能系统感知与控制第三期论坛

发布日期:2025-11-21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指示,深度融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撑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跨越发展,由《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主办,1946伟德国际源自英国承办的第68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暨智能系统感知与控制第三期论坛于11月14日-16日在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学院的百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开幕式由学院党委书记李传东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欢迎,对专家学者们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学院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随后,李传东详细介绍了学院近期在学科建设上的突破性进展、科研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效,为本次论坛奠定了坚实的交流基础。学院院长李鸿一教授致辞,他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是学院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旨在聚焦信息学科发展前沿,凝聚创新共识、激活创新动能。他勉励在场师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耕专业领域,积极探索实践,为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李鸿一院长致辞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张纪峰研究员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系统介绍了期刊的发展历程、办刊理念与未来愿景,着重强调了培育高水平国产学术期刊的战略意义。他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与科研单位携手共进,助力国内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早日跻身世界一流期刊行列。

       

张纪峰研究员致辞

本次沙龙共有19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11月15日上午,首先由华中科技大学关治洪教授进行题为《脑健康AI大模型构建中的混杂智能算法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如何通过混杂智能算法为大脑复杂系统的深度解读及有效干预提供新范式与新工具。该报告由重庆交通大学宋乾坤教授主持。

关治洪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光臣教授进行了题为《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Bi-objective LQ system with noisy observation》的报告,介绍了部分可观测LQ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验证了最大参考概率的存在性。该报告由重庆交通大学宋乾坤教授主持。

   

王光臣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院长杨博教授分享了《含氢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的报告,从绿电制氢控制、氢气输运系统设计与优化调度、高能耗终端的多能互补利用三个层面介绍了新进。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南大学罗彪教授主持。

 

杨博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准钆教授进行了以《多源融合无人机智能视觉目标感知》为题的报告,介绍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不同视角跨模态图像智能匹配方法,提升无人机视觉导航定位精度。并介绍多特征信息融合弱小图像目标检测方法,实现在复杂背景下对远距离目标快速探测识别。该报告由重庆邮电大学朱伟教授主持。

     

刘准钆教授分享报告

IEEE Fellow,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唐漾教授以《多微纳星信息自主传输、协同观测与决策优化》为题,从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层面介绍了新进展,旨在为资源受限下的智能无人系统信息传输、交互与共享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该报告由重庆邮电大学朱伟教授主持。

   

唐漾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均教授以《非稳定约束扰动下目标探测识别关键技术与应用》为题,介绍了非稳定约束下抗扰增稳协同控制、复杂背景下目标杂波抑制与探测识别、多模态融合的目标跟踪与预测等关键技术。该报告由重庆邮电大学朱伟教授主持。

     

罗均教授分享报告

11月15日下午,首个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梁洪晶教授主持。国家级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蔡成涛教授聚焦《船舶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介绍了船舶智能感知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在船舶智能航行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蔡成涛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东北大学孟凡利教授带来了以《微纳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与温度调制信号识别方法》为题的报告,从微纳结构半导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表面改性和气敏增强机制角度,介绍在微纳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研制、温度调制信号增强方法及其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梁洪晶教授主持。

孟凡利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温广辉教授以《群体具身智能系统分布式优化与博弈》为题,介绍了面向不同动力学模型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并探讨其在无人艇协同感知与定位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面向分布式博弈问题的一体化集成方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梁洪晶教授主持。

  

温广辉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韩红桂教授分享了题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异常工况智能识别与自愈控制》的报告,介绍了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异常工况自愈控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该报告由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李永福教授主持。

韩红桂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级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沈超教授以《工业智能内在安全:从小模型到大模型到具身智能》为题,系统分析工业智能在智能演化与实体嵌入过程中面临的内在安全隐患与威胁旨在识别多层级风险,推动智能化及工业智能系统的安全应用与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由重庆交通大学宋乾坤教授主持。

沈超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吴爱国教授进行了题为《时滞全驱系统基于多基本矩阵的控制律设计》的报告,基于多基本矩阵建立了高阶系统状态响应的显式表达式对含有输入时滞的高阶全驱系统提出了预估器反馈设计法及模型化简设计方法。该报告由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李永福教授主持。

吴爱国教授分享报告

11月16日上午,首个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梁洪晶教授主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重庆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永端教授进行了题为《提升IEEE TNNLS论文录用率的要点解析——主编视角的投稿指南》的报告,基于期刊主编视角,深入解析该刊的审稿标准与录用偏好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投稿策略参考

宋永端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工业栾小丽教授带来了题为《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的报告,结合数据和AI,介绍更能反映制造过程工艺操作本质的模式动态表征方法将生产操作由基于过程变量升级为基于过程模式,有效实现了生产运行安全稳定、工艺操作及效益优化的一体化监控。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梁洪晶教授主持。

栾小丽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俞成浦教授以《基于专家演示的逆最优控制》为题,根据不同类型的动态系统模型和最优控制设置,讨论了三个逆最优控制问题,旨在为动态系统的行为建模和强化学习提供了更高效、可靠且可解释的解决方案。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重庆大学秦岩教授主持。

俞成浦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级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张萌教授带来了题为《强化学习驱动的电力系统控制》的报告,介绍如何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架构优化控制模型提升逆变器和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出无模型的电力系统控制方法应对新能源等导致的系统不确定性。该报告由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大学王玉娟教授主持。

 

张萌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徐翔副教授以《具有分布式内联的抛物型PDE-ODE系统边界控制》为主题,介绍了两种类型的边界控制器设计方法:反步-前馈方法及低增益控制方法,实现了多种具有分布式内联的抛物型PDE-ODE系统的边界镇定。该报告由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大学王玉娟教授主持。

   

徐翔副教授分享报告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北京大学孙志勇研究员以《A tunable universal formula for safety-critical control》为主题,介绍了一类结合Sontag通用公式的安全控制策略。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重庆大学秦岩教授主持。                        

孙志勇研究员分享报告

最后,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香港城市大学李超杰助理教授分享了题为《Task-Oriented Large Language Models Coordination Framework for Power System》的报告,介绍一种面向任务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智能体框架,用于电网决策支持。该报告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重庆大学秦岩教授主持。

李超杰助理教授分享报告

会议期间,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向报告专家请教并就控制理论的前沿应用、智能系统感知融合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对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解答,并鼓励青年学者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寻找创新突破点。

在报告后的座谈会上,多名国家级人才对学院青年教师的基金申请书和科研规划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从选题凝练、技术路线设计到成果凝练等环节逐一剖析,强调问题导向与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立足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持续深耕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学术道路上保持定力与热忱。

闭幕式上,李传东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向参与本次论坛的所有专家学者、师生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表示诚挚谢意,表达了学院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望。

至此,第68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暨智能系统感知与控制第三期论坛圆满结束。

报告人简介:

1.关治洪,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自控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首批二级教授(2007)和首批华中学者领军岗教授(2011)。研究兴趣包括脉冲混杂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机器人)系统、智能电网、智慧健康、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出版“Introduction to Hybrid Intelligent Networks, Springer 2019”等著作3部。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起为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 %顶尖科学家榜单。

2.王光臣,山东大学教授,常务副院长。一直从事基于不完备信息的随机系统优化控制理论研究,取得了以倒向分离原理为特色的创新成果,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控制理论国际期刊SIAM J. Control Optim.、Automatica和IEEE-TAC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3.杨博,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工业智能管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综合能源系统、工业物联网。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NSFC青年基金A类、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IEEE TCCPS卓越工业贡献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入选第四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4.刘准钆,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智能信息融合、目标识别跟踪、导航制导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等,担任IJAR、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航空学报编委,中国航空学会理事等

5.唐漾,IEEE Fellow,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19)、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014),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德国洪堡基金等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智能无人系统、多体智能、工业智能、具身智能和生物信息学等,在Nature子刊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含Automatica、IEEE汇刊和CCF-A类论文180余篇),申请/公开/授权专利20余件。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 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等。担任IEEE TII共同主编,IEEE TCASI资深领域编辑,IEEE TNNLS, IEEE TCYB, IEEE TII, IEEE/ASME TMECH, IEEE TCASI, IEEE TCDS, IEEE TETCI, IEEE SJ, EAAI (IFAC Journal),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自动化学报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编委。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6.罗均,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上海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主要从事机器人技术,智能无人系统航迹跟踪、抗扰动控制,弱小目标感知识别,声隐身,群体博弈对抗算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包括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和主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仪器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发表300多篇SCI论文,获得IEEE最佳论文,授权310项发明专利,出版专著和译著5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钢结构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7项。

7.蔡成涛,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人才,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黑龙江省“环境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国航海科技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8.孟凡利,东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A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技奖,首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在IEEE Tran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近万次,H因子为56,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0篇,单篇最高他引900余次。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项目共7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青年奖等奖项

9.温广辉,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首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信息数学应用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长期从事分布式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具身群体智能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Research、The Innovation和IEEE汇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SCI他人引用过万次,获国际学术期刊最佳论文奖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6次。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JKW创新特区项目、X73基金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56项;授权国际PCT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担任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 等多个杂志编委,获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 和Asian J. Control杰出编委奖;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1)、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排名第1),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排名第1),ARC DECRA Fellow(独立),亚太神经网络学会青年杰出研究奖(独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创新奖一等奖等学术荣誉。2018年至今持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工程领域)

10.韩红桂,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复杂系统智能优化控制研究,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著作5部;获得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80余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团体/地方标准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现任“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编委

11.沈超,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办、电子与信息学部二级教授,国家级人才,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基金委优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B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基础加强计划技术首席科学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指南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智能系统可信、安全与控制的研究工作,获最佳论文奖12次。牵头获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一等奖、MIT TR35 China、IEEE SMC Early Career Award等。制定国内外标准6项,多份建言被中央办公厅等采纳。担任IEEE SMC&CS Xian主席、ACM SIGSAC China副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工委副主任、中国指控学会智能测评专委会副主任等

12.吴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控制系统设计的参数引入方法、全驱系统控制、航天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计划军口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等项目。曾获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是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的编委

13.宋永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AAIA/NAAI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现任重庆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可信控制系统专委会主任、IEEE TNNLS 国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主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英文新刊“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刊主编。曾任美国国家航空研究院 “协同系统”中心主任,NASA Langley杰出科学家。获中、美、日授权专利100余项,教材4部,专著8部,牵头完成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项目10余项

14.栾小丽,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秘书长等。长期从事工业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在Automatica、IEEE TAC、IEEE TI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9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主持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00余万元。获江苏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15.俞成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无人系统建模与感知方面研究,在控制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IEEE-TAC, Automatica和IEEE-TSP一作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各2部。承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北京市基金委重点专项、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等。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16.张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王宽诚青年学者。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曾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华为昇思-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学术基金优秀项目奖、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高影响力论文奖、IEEE ICPS最佳论文奖、IEEE SmartGridComm Workshop 最佳论文奖、ICICIC最佳论文奖、ICNGC最佳论文提名奖等荣誉。在Automatica长文、IEEE TAC长文、IEEE TIFS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企业课题等20余项。担任IEEE TASE、IEEE TCYB、IEEE/ASME TMECH Focused Section等期刊副编,及IEEE IESONCON、ICIRCE、ICMRA等国际会议论坛主席,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智能电网优化控制与安全、非线性系统控制、移动机器人等

17.徐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于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偏微分方程的边界控制、时滞系统控制与分析、协同控制、无穷时滞系统控制与分析和非线性系统控制。共发表一作SCI论文20篇,其中14篇发表在控制领域的两大顶级期刊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包括5篇长文,另有二作SCI论文12篇。工作获得了多名国内外院士、IEEE Fellow和IFAC Fellow的正面评价。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广东省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及区域联合重点基金项目各一项,同时是段广仁院士牵头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徐翔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全驱系统理论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8.Zhiyong Sun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from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in 2017. He worked as a Research Fellow/Lecturer at ANU of Australia (from 2017 to 2018), and then a Postsdoc Fellow at Lund University of Sweden (from 2018 to 2020). From January 2020 to July 2024, he worked at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e) of the Netherlands,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where he co-directed the TU/e AMC lab. He joined Peking University of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24. Dr. Zhiyong Sun has won the Springer Best PhD Thesis Award and has authored the book titled Cooperative Coordination and Formation Control for Multi-agent Systems (Springer, 2018). He has received several best paper and student paper awards from IEEE flagship control systems/robotics conferences such as CDC, AuCC, ICRA, CCTA and ICC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ulti-robotic systems, control of autonomous formations,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19.李超杰,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在中国重庆获得重庆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并于2017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员一年半。曾担任中国杭州阿里巴巴集团的高级算法工程师。之后任职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电气工程与电信学院,担任ARC DECRA研究员/讲师, 曾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他当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并网、大语言模型、图表示学习、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优化与控制、神经网络及其应用。李超杰于2020年荣获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早期职业研究员奖



文字:雷衍

图片:马瑞君、孙雨柔

初审:何沐曦

复审:谢俪

地 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电 话:023-68250394

邮 箱:dxxybgs@swu.edu.cn

Copyright © 2013 - 2021 ceie.sw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书记邮箱:cdli@swu.edu.cn

院长邮箱:lihongyi2009@swu.edu.com

纪委邮箱:xl2009@swu.edu.cn

实验中心综合管理平台登录

版权所有 @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官方网站|Macau Bellwether